话说院史之三|穿过时光的缝隙,耄耋闺蜜忆往昔

2022-10-28 14:59管理员

岁月更迭

文化永续

这段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创建发展的历史

在见证医院发展的两位耄耋老人

口述中逐渐清晰起来

她们娓娓道来

 

【张志群(左)和江德雁(右)合影,拍摄于2022年6月22日】

 

16岁到大众医院(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工作的张志群,今年已是89岁高龄,曾任医院副院长。另一位87岁老人江德雁,也亲眼见证了大众医院的诞生,那年她14岁。如今,两位昔日的好姐妹,虽已退休多年,但她们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对往事记忆犹新。

日前,她们为我们讲述了那段艰苦却激情燃烧的岁月。

 

01 建院初期,怎一个“难”字了得?

(襄阳第一人民医院早期手绘图)

追溯历史,1948年襄樊解放,此时百废待举,襄阳专署副专员余益奄指示,要求恢复文化、教育、卫生工作,并提出建立一所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公立医院(当时只有私人诊所和教会医院),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问题,故命名为“大众医院”。

在古襄阳,樊城朝圣门内,如今朝阳路康健大厦的位置有一座关帝庙,面朝汉江,紧依城墙(现在东院区家属楼2号楼建在原城墙遗址上)而建,城墙背后是护城河。关帝庙的周围是庄稼地,不远处零星地住着几户人家,仅有一条泥土小径通往这里。此庙为三进殿布局,大众医院只用了前面两殿的房屋,手术室和妇产科病房在前堂,后面分成男女病房。这就是张志群和江德雁回忆中,大众医院初建时的模样。

张志群说,大众医院于1949年8月1日正式开诊,9月1日开始收住病人,是当时唯一的县立医院,它担负着全县干部和群众的医疗工作。赵家骐任院长、李宗诚任主任,县政府派尹化民到医院负责党务工作。

成立初期,仅有9间业务用房(其中病房5间、手术室1间、挂号收费1间、药房1间、门诊诊断室1间),设病床20张,日门诊量20至60人次。全院18位工作人员,最多时25人。主要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能开展外伤缝合、痔疮、疝气、阑尾、痔合、肛痿管等小手术。医疗器械有血压表、止血钳、持针器等。消毒最初用铁锅煮,以后改用小型自制手提消毒器。

1950年8月,大众医院更名为襄樊市人民医院。1952年,襄樊市人民医院接收黄瑾保产院(职工7人);1953年又接收德来医院(职工7人)、方济医院(职工35人);1954年接收民船诊所(职工4人)。

张志群、江德雁说,解放初期的襄樊,大众医院除了诊治一些小的常见病外,还要接收一些旧社会的人员戒毒,对他们进行短期社会改造。那个年代,生活卫生条件差,痔疮、肛瘘为常见病。医疗条件也十分艰苦,无手术床,进行外科手术时只能让病人坐在椅子上,两位医务人员各抬一条腿完成整台手术。当时,手术室和化验室在一起,潘秋月任护士长,只要病人需要,所有医护人员共同协助完成。化验室为了保存血样标本,他们挖了一个地窑,将血样放在坛子里,存放在窑中,确保样本低温保存。

(50年代-80年代医院场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的医疗条件、工作环境依旧没有改善,门诊无急救观察室,来的急诊病人睡在板车上救治,液体挂在门口的树丫上。如果需要氧气,还需要到手术室借氧气筒。冬天取暖时,病人和医生共用一个炭火盆。夏天仅靠一台华生牌破电扇降温。门诊基本无分科,内外妇儿病房在一起,医护人员实行两班倒,江德雁回忆。

据老人回忆,虽然大众医院条件非常简陋,无水无电,生活用水要从河里挑,照明提马灯,但医疗技术在当时是本地最好的。能在这里工作,她们感到非常荣耀,每天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

 

02 青春恰似火,辛苦寸心知 

(1952年5月全体护理人员合影)

1949年9月,16岁的张志群和14岁的江德雁,作为知识青年来到襄樊,在大众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张志群是当时年纪最大的护理人员。在通常情况下,她们会被安排连续上一个月的夜班,从下午五点到次日八点,连续工作15个小时,对于当时年仅十几岁的张志群和江德雁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年少的她们却从未想过放弃,而认为自己作为医务人员,身上的责任和担子更重。

张志群回忆,大众医院的后面有一棵高大的古树,只要有人死后,就会飞来几只乌鸦,在树上不停地哀嚎,所以当时年纪小,看守患者的尸体对她们来说是最痛苦和煎熬的。病人死后,要用酒精棉球给病人擦拭身体,还需要为其整理遗容。再将死者抬到设在城墙上的简易太平间里。“都是十几岁的小姑娘,说不害怕是假的。”张志群说,她们当时谁也没有退缩,只是一心想如何把手中的每件事做好,才对得起大众医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理疗室)

一天,一位姓宋的20多岁小伙儿,因阑尾炎穿孔,肚胀如鼓,口吐白沫,危在旦夕。当晚张志群值班,不仅要巡视病房,还要照顾这个病人。深夜一条白色的野狐趴在门上不时发出诡异的叫声,把当时只有16岁的张志群吓得不轻。张志群说,整晚她都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只有一个人值班,要时刻观察每位患者的病情。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轮流在前街的某商铺旁边的门诊部发药、打针、收入院的病人,工作量很大。

工作辛苦,但收入不高,可同志们仍乐此不疲,丝毫没有半点怨言。由于当时实行包干制,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供给制,月工资折合每个月四升米的卫生费,另外一年发两套延安服。

 

03 环境艰苦不言悔,白衣丹心济苍生

1948年,张志群从谷城县石花街干训班学习后,作为进步青年,招进大众医院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当时工作的需要,1958年张志群被医院派往武汉医学院进修手术室管理。医院当时没有固定的麻醉师,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护理本职,还要做清洁,同时负责供应室工作,张志群说。

 

(1962年4月,我院医务人员下乡时合影)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72年张志群任市人民医院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2月至11月她又被派往武汉医学院进修麻醉专业。张志群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为了不影响本职工作,她多次提出要求卸任革委会副主任,可找不到接替的合适人选,只好又继续干了几年。1978年张志群任副院长,直至1986年6月离休。1978年,她被襄樊市委、市革命委员会授予“学大庆学大寨先进工作者”称号。江德雁说,张志群是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的创始人之一。

【1953年,江德雁(中)去襄阳医士学校前欢送合影】

1949年9月,14岁江德雁参加工作。1951年,因抗美援朝需要抽调到光化抗美援朝休养院做护理工作,之后休养院撤走,1952年回到襄樊市人民医院。1953年因国家发展急需技术人员,选拔江德雁、石云珍、严永捷三人到襄阳医士学校深造,学习痔疮、肛瘘、疝气、阑尾等方面的医学知识,1956年毕业。当年,因南漳血吸虫病流行,三人又抽去血吸虫病防治站工作,生活非常艰苦,早出晚归,每天需要到农民家收大便标本查血吸虫。五个人共同住在祠堂里一个小屋里,洗澡也十分不方便,“好在我们都年轻,同事之间也很单纯、相处很融洽,感觉非常快乐,工作上也认真负责”,江德雁回忆说。

结束血吸虫病防治站的工作,江德雁回到医院,被安排在外科病房上班。当时,外科医疗水平还很低,只能解决一般病种,如阑尾炎、疝气、痔疮,最大的手术也是剖腹探查。医生的学历多数是大专、中专,个别是本科,工资很低,按国家规定本科每月59元,中专59.5元,一个月生活费紧凑,到月底还要向别人借5-10元才能解决生活问题,衣服破了补补再穿。江德雁从护士到医士,医师再到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每次专业考试、外语考试都顺利通过,江德雁说:“这辈子都兢兢业业的工作,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江德雁获得中国光学学会会员证)

江德雁最引以自豪的是,一手筹建了皮肤科病房,从开始的几张病床逐渐增加到十几张,并外出学习激光治疗技术,回到医院开设激光室,开展激光治疗。建科以前,江德雁负责门诊皮肤病人的诊治,江德雁任副主任,1995年江德雁离休。

 

04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张志群(前排中)全家合影】

江德雁说,张志群虽然只比自己大两岁,自己14岁开始在大众医院工作,张志群在工作和生活上就像“妈妈”一样照顾关心自己,现在两位老人住在一个单元楼里,由于腿脚不便,没事的时候老人会用手机视频语音,聊聊家常,她们不是姐妹胜似姐妹。

张志群回忆,她印象最深的一位叫张保达的副院长。1966年,张保达号召职工捡石头、砖块,带领大家建宿舍,让每家职工有房子住。张保达当时按规定分了一间房子,他考虑到其他职工家庭人数多,将自己的房子腾出半间给职工住,自己一大家子四五口人只留半间房。那些年,职工们住在筒子楼,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同事和邻里关系非常融洽,相互关照、亲如一家。

当时由于业务人才十分紧缺,张保达鼓励并培养医生到武汉医学院进修。在工作和生活上关心,让大家尽量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张保达也心系患者,只要手术室里有病人,不管多晚,他都会去了解病人的手术情况。一次,一位病人大出血,张保达召集大家抢救了一个通宵,情况稳定了他才放心离开。

(江德雁整理往事材料)

张志群、江德雁回忆,在那个年代,人们都很单纯,心里只有医院和病人,像张保达这样的同志还有很多。张保达虽然不是劳动模范,却是她们学习的榜样,在心中默默下决定,立志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坚韧执着,在工作上艰苦创业、甘于奉献、无怨无悔、兢兢业业,用实际行动诠释者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她们无畏与奉献精神令人钦佩,医生的工作枯燥、无味且平凡,把看似平凡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好,就是不平凡,鼓舞着一代代一医人奋勇前进。

口述过程中,两位耄耋老人用一辈子的亲身经历讲起那段从医岁月,说到动情处总会落泪。每一个瞬间都有时代的印记,每一次飞跃都有奋斗者的足迹。

回望医院历史,让我们踏着创建者们开拓进取的脚步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崭新篇章。

 

未完待续......

编辑:宁婧

审稿:龚波

监制:邢利民

策划:廉凯

更多我院平台扫码或搜索
公众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