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龚波 刘晓东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文/摄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来,脑垂体瘤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发病年龄也逐渐提前。那么,什么是垂体瘤?有什么新型手段来治疗垂体瘤?记者带你走进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探究竟。
把垂体瘤从鼻子里“夹”出来
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竟然是颅内长了个垂体瘤!这个瘤居然从鼻子里取了出来!10月21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傅楚华博士带领团队,为69岁的张大爷(化名)实施了经鼻内镜假包膜外切除垂体瘤,利用鼻腔这个自然生理通道,巧妙摘“瘤”。
据悉,张大爷偶尔会有头晕头痛的毛病,可近来不仅头痛加重,视力也下降得厉害,视野也出现一定程度的缺损。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经头颅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检查后,医生找到了“元凶”——垂体瘤。
“你的垂体瘤已经压迫到周围的颈内动脉、视神经,如果进一步生长,很可能失明。”一听说脑袋里长了肿瘤,张大爷既担心又焦虑:“这瘤子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是不是还要开颅?”
傅楚华解释,垂体瘤是起源于蝶鞍内脑垂体细胞的良性肿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0%,如果及时发现、治疗,预后相对较好。手术治疗方式中,目前最先进的微创方式是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
“相比传统开颅切除,该手术只需用一根筷子粗细的神经内镜,借助患者鼻腔的自然生理通道,就能将瘤体摘除,创伤小,恢复快。”傅楚华说。
手术约进行了两小时,肿瘤组织被完全切除。术后,张大爷头痛明显好转。
完整切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垂体功能
拿起一个成人头颅骨模型,傅楚华介绍,垂体深居大脑底部,虽只有黄豆大小,却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司令官”,调控着体内多种激素的分泌,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泌乳素等。
傅楚华介绍,早年,治疗垂体瘤的主要手术方式为开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微镜下经鼻手术问世。可由于鼻腔狭小,显微镜视野、光线受限,医生不易完整切除肿瘤,增加了复发风险。为此,能自由穿行在鼻腔,拥有大景深、好照明、广角视野的神经内镜成为治疗垂体瘤的新“利器”。它如同为医生加上了一双“慧眼”,“直视”深藏脑中的肿瘤,让手术更精准、高效、安全。
2015年,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襄阳地区率先成功开展了神经内镜技术,逐渐形成了技术实力雄厚的神经内镜团队,团队成员多次在北京天坛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等进修学习,配有先进设备,目前已为300余例脑出血、脑积水、垂体瘤等颅内疾病患者解除了病痛。
“沿假包膜切除肿瘤的同时,要更大限度保护垂体功能。”傅楚华说,近年来,神经外科医生们的这一共识,让治愈垂体瘤的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垂体瘤大都有假包膜,假包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包膜,而是肿瘤不断挤压周围相邻的垂体形成的结缔组织膜。“如果说以前的手术是将肿瘤从这个假包膜里挖出来,那么现在则是将有肿瘤细胞浸润的假包膜‘连锅端’,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复发,还能最大限度保护正常垂体功能。”傅楚华说。
不是所有垂体瘤都需要手术
那么,一旦发现垂体瘤,是否需要手术呢?
傅楚华表示,垂体瘤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需要根据垂体瘤大小、类型等综合判断。如果垂体瘤本身较小,且为无功能性,可以选择随访观察。如果瘤体发展速度快,已经压迫到其他部位,引起视力模糊、视野缺损、头痛恶心等症状,则需根据瘤体大小采取手术或者放射治疗。
所谓无功能性,指垂体瘤不具有内分泌功能,只是体积上的占位,比如因为压迫周围神经,引起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就如张大爷。而另一种有功能性的则是能分泌激素的垂腺瘤,一般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如: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女性患者多表现为闭经、泌乳、不孕,男性患者多表现为性欲下降、阳痿。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可引起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型垂体瘤,多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等,甚至诱发糖尿病。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型垂体瘤,可导致甲亢。傅楚华表示,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三种。医生会根据患者垂体瘤的大小、激素分泌的情况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是否有生育要求等制订治疗方案,切不可一概而论。
傅楚华提醒,对于垂体瘤来说,早发现、早治疗会取得较好的疗效,甚至达到治愈的目的。如果患者一旦出现月经不调、闭经、泌乳、性功能下降、视力改变等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头颅核磁共振和内分泌激素等相关检查。
(原载《襄阳晚报》202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