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谋发展 白衣育人桃李香

2020-12-29 00:00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生动实践

■滔滔汉江,东流而去,通达江海。在人杰地灵的汉江之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大楼巍峨矗立,在71年的历史变迁中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如果说治病救人是一家医院的职责和使命,那么开展研究生教育,则体现了这家医院在新时代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2011年,市第一人民医院投资6000万元建设教学大楼,正式组建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开启本科生教育;2014年,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成为襄阳唯一具有独立培养研究生和留学研究生资质的医学院。

6年来,一批又一批研究生从第四临床学院毕业,充实到全国各地各类医院的人才队伍中。与此同时,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发展研究生教育为契机,搭建科研平台,深化医教协同,推动医生业务能力和医院临床水平的“双提升”。

既培养人才 又吸纳人才

今年9月,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2020级硕士研究生开班仪式,65名研究生进入第四临床学院学习,招生数量创下新高。“经过6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研究生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学院逐年扩大招生规模。”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教学办主任周静然介绍,目前,学院在读研究生已达135人,基本覆盖全院各专业。

6年前,第四临床学院首届研究生仅有3人。尽管人数少,但学院依旧非常重视,不仅根据国家政策全免学费,连住宿费也一并免除。这项政策,第四临床学院坚持至今。

与此同时,第四临床学院制定了严格的教学措施:组织导师团队,研究制定月度、年度考核目标,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严格考核评分;每年12月到次年1月组织专业新进展课,邀请各专业导师及博士给研究生授课;每月末定期开展学术活动,汇报课题、科研进展;研究生导师每周组织学生进行课题讲解和学习工作汇报,在教学中注重临床实践。

6年间,第四临床学院研究生教育硕果累累,至今已有36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含8名外国留学生)。2019年,该院有7项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获得校级立项。今年,又有8项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校级立项,立项项目数量在湖北医药学院各临床学院中遥遥领先。

第四临床学院不仅培养研究生人才,也助力医院根据建设发展水平,主动吸纳人才。

刘诗月是第四临床学院2017级研究生,之前,她在该院就读本科。临近考研时,刘诗月对选择专业产生了犹豫。由于本科时期的导师是心血管内科主任,刘诗月对心血管内科更加熟悉。而出于个人兴趣,她又希望朝内分泌科方向发展。对未来难以抉择的刘诗月,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第四临床学院院长张敏。

当时,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正在加快建设,急需大量研究生人才。张敏建议刘诗月:“选肿瘤学专业,未来努力留在本院工作。”刘诗月被张敏的建议打动。“这里有我熟悉的环境和老师,有利于学业和职业的无缝对接。”刘诗月深入思考后决定,报考肿瘤学专业的研究生。

刘诗月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肿瘤科副主任王静,在她及其研究生团队的指导下,刘诗月开展“利用中草药治疗乳腺癌”的相关研究,顺利通过毕业答辩,并成为该院肿瘤科第一位自己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目前,已有18名本校培养的研究生留院工作,涵盖肿瘤科普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放射影像科等。”第四临床学院副院长苏仁意说,研究生教育,为医院的人才团队建设提供丰富的渠道。

既传授知识 又提升能力

培养硕士研究生,首先要培养硕士生导师。近年来,第四临床学院按照国家标准遴选导师,建立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发展研究生导师教研一体化。

张敏介绍,为了鼓励有经验、有能力的医生参与教学,学院不仅发放教学津贴,医院也将教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医生职称晋升和科室绩效管理的考核中。2014年,第四临床学院共有硕士生导师17人,此后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67人。

今年8月,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武汉大学医学院博士周珍,通过层层考核后成为了硕士生导师。周珍介绍,去年,她申请硕导遗憾落选。一年来,她用心准备审核材料,提升内涵质量,终于在今年如愿以偿。

周珍说,她之所以积极申请,是因为成为硕导,可以促进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为整个职业生涯带来巨大的升华。“我研究的是‘糖尿病并发症’课题,预计明年3月,我将开始指导研究生学习,课题研究越来越深入,并有效促进临床。”

医教双修,促进了医生业务能力的提升。

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焦蓉,从事教学工作已有10年。2011年,焦蓉成为第四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教研室的教学秘书,负责临床科室和医学院教学之间的协调工作。

2013年,焦蓉开始承担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讲授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知识。为了上好这堂课,焦蓉提前两个月开始备课,准备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案例。由于有过培训年轻医生的经验,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的焦蓉没有怯场,她的讲解深入浅出,课堂氛围活泼生动,深受学生欢迎。

2014年,焦蓉成为儿科副主任,主管儿科学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当年,她成为硕士生导师。2016年,焦蓉出任儿科主任,同时成为儿科学教研室的主任。2020年,她晋升为第四临床学院副院长。9年来,焦蓉的临床和教学水平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在两个领域都取得优异成绩。

目前,焦蓉指导学生就“川崎病”(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等多个课题开展深入研究。“为回答学生的问题,我会连夜查资料、做研究,因此,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焦蓉说,作为老师,需要对疾病作回顾性总结和前瞻性研究,这有力促进了业务能力的提升。

既勤于科研 又学以致用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坐落着一座面积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室,学生们在那里做实验,医生们在那里搞科研,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这里被攻克。

“这个实验室在医院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临床检测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桑明骄傲地说。

开展研究生教育,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2014年,为提升第四临床学院的办学条件,市第一人民医院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中心实验室。留英博士、湖北医药学院副教授桑明被引进至襄阳,主持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经过科学规划,超前功能设计,高标准建设,2016年3月,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投入使用。

以实验室为平台,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更上一层楼。2015级神经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方星,利用实验室开展肠道微生物基因组测序。为了找出肠道微生态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机制,方星在两年内收集了300多份临床患者的大便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生毕业后,方星考取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攻读医学博士。

让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治疗,是第四临床学院师生的共识。

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裴斌教授,带领多名研究生开展体细胞治疗技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裴斌介绍,体细胞是含有多种干细胞的混合细胞,能够快速提高多种组织器官的再生修复能力,治疗多种衰老退变和修复障碍引发的疾病。目前这项技术主要用于治疗神经损伤、膝骨性关节炎、骨延迟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已帮助200多名患者重获新生。

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科研人员与临床科室通力合作,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抗肿瘤药物、粪菌移植、抗衰老与再生功能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桑明说,临床、教学、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让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迅速提高。

目前,中心实验室吸引了28位脱产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11位平台工作人员,科研成果进入高产期,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一系列的科研进展,仅今年10月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6篇SCI论文,成为了医院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的“孵化器”。

“通过学习,学生成才服务社会;通过教学,医生提升业务能力;通过办学,医院获得长足发展。”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廉凯表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开展,促进了全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和管理模式的规范,增强了医院“硬核”竞争力,有力推动医院朝着“打造汉江流域区域医疗中心、跻身全国地市级医院一流方阵”的目标稳步前行。

(来自2020年12月29日楚天快报  通讯员 叶依轩)

https://ctkb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012/29/content_74135.html

 

 

 

 

 

 

 

更多我院平台扫码或搜索
公众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