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我在岗⑩】精神医学科:守护“心”健康

2025-05-06 09:28管理员

【本网讯】5月5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医学科门诊号源一早就挂满了,候诊区坐满了即将返校的青少年及家长。假期期间精神医学科的门诊每天都是满号状态。一到假期,学生看诊的人数就急剧上涨。

精神医学科副主任郝世胜讲到,这一趋势可能与假期后期学生面临返校压力、学业焦虑及家庭沟通问题集中爆发有关。一是返校压力集中。假期结束前,学业压力、作息调整等问题凸显,学生可能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二是家庭互动矛盾激化。长假中亲子沟通问题积累,部分家庭在假期尾声爆发冲突,促使学生寻求专业干预。

五一假期结束后,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回归校园生活是许多家长关注的问题,对此,精神医学科副主任郝世胜给大家来支招。

一、逐步调整作息,重建生活规律

1.渐进式调整生物钟

假期最后两天起,每天提前15-20分钟起床和入睡,避免“暴力叫醒”引发抵触情绪。例如,若假期习惯11点入睡,可先调整为10:30,逐步过渡到正常上学时间。

光照调节法:早晨拉开窗帘接受自然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傍晚减少蓝光暴露(如电子设备),促进褪黑素生成,帮助入睡。

2.饮食与运动协同

减少高糖、高脂零食摄入,增加富含蛋白质(如鸡蛋)和维生素B族的早餐,提升白天的专注力。

每天安排30分钟户外运动(如跳绳、散步),通过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激活身体适应学习节奏。

二、 心理调适:化解焦虑与抵触情绪

1.情绪外化与认知重塑

情绪外化技术:让孩子画出“开学小怪兽”,通过涂改颜色或添加武器赋予掌控感,释放压力。

积极回忆疗法:制作“假期成就展”海报,让孩子讲述旅行、手工等收获,增强自信心。

2.家庭沟通与仪式感

用“观察+感受+需求”沟通模型(如“我注意到你检查了5次书包,是否需要我帮你列清单?”)代替指责,减少逆反心理。

开学仪式感:共同准备文具、整理书包、布置学习区,通过仪式感增强对新学期的期待。

3.应对电子依赖

签订“设备使用契约”,逐步减少屏幕时间,用家庭电影夜、户外活动等替代虚拟娱乐。

三、家庭环境与家长角色优化

1.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需率先恢复规律作息,减少娱乐活动(如打麻将、熬夜追剧),营造学习氛围。例如,与孩子共读名著或制定家庭学习计划。

2.提供情感支持与减压策略

每日留出15分钟“倾听时间”,不评判地接纳孩子的焦虑。

通过亲子运动(如踢毽子、打球)或制作“家庭情绪板”,用轻松方式缓解压力。

通过以上方法,家长可帮助孩子从假期松弛状态平稳过渡,减少“开学综合征”的影响,为新学期蓄力,让孩子有一个轻松的假期,也有一个饱满的状态去学习。

精神医学科:余晓凤)

更多我院平台扫码或搜索
公众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