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我和西藏有个约会
↑张强为琼结县人民医院建院以来首例直肠肛管癌Miles术后患者交流病情。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供图)
巍峨的雪山、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黝黑而淳朴的笑脸,这是每个人心中藏区的模样。然而,我对西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高寒、干燥、缺氧、莫名的孤独……
来到青藏高原的那一刻起,我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和嘈杂。在藏区,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时不时忍受撕裂般的头痛,血压也噌噌往上升,只能依靠随身携带的止痛药。睡眠也是一个难题,在藏区的日子里,我每天最多睡4个小时。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干同样的医疗工作需要更多的努力。从那一刻起,琼结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决不辜负医疗援藏重托!
这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援藏医生张强的随笔。
近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到一封来自中共湖北省援藏工作队临时委员会的感谢信。这封充满浓浓情谊的感谢信,带着雪域高原上人民的深深祝福,歌颂了援藏医生张强大爱无疆的动人事迹,表达了藏族同胞对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诚挚谢意。
目前,张强已圆满完成援藏任务,返回到普外科的工作岗位上。当他回忆过去6个月在琼结县人民医院(琼结县医疗服务中心)普外科的工作经历,高原上的所见所闻依然历历在目。
1 授人以渔,把最好的技术留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援藏的重要任务就是把技术、经验传给当地医生,提高当地整体医疗水平。援藏期间,张强带领当地医务人员完成普外专业手术49台,其中四级手术1台、三级手术34台,涉及腹腔镜阑尾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腹腔镜疝修补手术,完成琼结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专业新技术新业务——直肠肛管癌Miles术。
为巩固二乙并接受二甲医院再次评审,张强结合医院评审标准进行教学查房、手术示教;参与送医下乡活动,组织院内业务讲课,重点对胃肠道肿瘤的微创手术及伴随高原性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快速康复进行医护培训;参与调度指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演练,规范流程;参与发热门诊、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检测取样以及发热隔离病房值班诊治工作;加强与琼结县人民医院、加查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的学术交流。
依托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及小儿外科专业优势,张强先后多次通过视频连线对西藏疑难危重患者进行远程多学科会诊。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李恒平主任、李焕天护士长就高龄患者的腹腔镜围手术期准备及ERAS快速康复病房管理,多次与琼结普外科病区进行线上交流指导。虽远隔千山万水,但藏族患者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到优秀医疗团队的服务。
2 医者仁心,有一种情怀叫担当
病房内,琼结县下水乡78岁的德庆阿佳因为血便来住院已经有些日子了。老人身体瘦弱,伴有严重贫血,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张强通过细致检查,结合病理活检,确诊老人患有低位直肠腺癌,并向肛管蔓延。
由于老人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既往患有高血压和慢性高原病,同时伴有严重贫血,而开展高龄患者恶性肿瘤微创根治手术在琼结县人民医院尚属首例。老人的子女想去规模更大的拉萨医院进行治疗,又担心老人长途跋涉可能会加重病情。这时,德庆阿佳用瘦弱的双手紧紧握住张强说:“有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生,我哪儿都不去。”家属拗不过老人,最终决定留下来。
手术在即,纠正贫血是摆在医生面前的首要难题。高原上血源珍贵,同为B型血的张强毫不犹豫地前往当地中心血站,为德庆阿佳献血。在献血筛查环节,彩超发现张强的心脏出现左房扩大并三尖瓣返流,考虑为慢性高原反应,而3个月前的进藏体检一切正常。血站工作人员综合考虑张强目前不适合献血。得知自己不能献血,张强立即在病区做思想工作,发动其他病友家属、医务人员为德庆阿佳献血。“不用担心,阿佳,这在襄阳是很常见的手术,术后你一定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护理。”9月1日,张强成功完成琼结县人民医院建院以来首例高龄直肠肛管癌Miles手术。20天后,德庆阿佳顺利出院,其家属送来了圣洁的哈达和一面锦旗。
3 半年援藏行,一生援藏情
工作中,张强是严师,放手不放眼,把一切手术机会让给当地医务人员。每天,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手术间,护送术后病人返回病房。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进入病区,对术后患者嘘寒问暖。他的办公桌上时常有患者送来的热腾腾的酥油茶。生活中,他对患者和同事总是有求必应,经常和藏族同胞一起耍林卡、郊游,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在长期的相处中,藏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善良淳朴深深打动着张强,他与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得知张强结束援藏任务即将离开西藏时,很多琼结县的藏族同胞自发前来送别张强。回到襄阳后,张强经常通过微信分享一些关于医疗技术方面的资料,供琼结县医疗服务中心的同事学习;通过微信认真耐心解答藏族医生的问题,遇到难题时会找专家咨询,给予藏族医生全面细致的答复。张强说:“琼结县医疗服务中心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6个月的援藏工作结束了,张强说:“高原上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我终生难忘的记忆,这次援藏工作经历是一种磨炼,更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宁婧)
2021年12月30日《襄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