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快报】医者工匠,是他们为百姓筑起健康屏障

2022-08-19 00:00

 

周佩洋(右一)正进行急诊手术

 

 

楚天快报记者 刘孝军 通讯员 龚波 刘晓东

 

■“医”心向党 ,踔厉奋进。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这些可爱可敬的白衣天使们在驰援上海、长春、三亚的现场,在急救室里不停歇地来回奔跑,在手术台、导管室、内镜中心和实验室里不知疲倦地为守候百姓健康,数年如一日地默默付出和坚守。

 

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前夕,记者走进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见证他们的辛劳和快乐。

 

一年1200台手术守护脊柱健康

“这个二十多天前因‘四肢无力行走困难’入院的病人,今天将治愈出院。”8月12日,市一医院骨科副主任石义华博士拿着一位即将出院病人的病历,自信地说。

这位来自谷城的患者,患有类风湿、骨质疏松等多种基础疾病,之前在多地大医院被诊断为“寰枢关节脱位,颈3/4椎体滑脱,颈椎管严重狭窄”,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这个几乎是颈椎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手术,各地均建议转院治疗。

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接诊后,石义华带领团队反复讨论,制定手术方案。8月3日,石义华带领手术团队,采用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经过6个小时终于完成手术。3天后,患者下床走路时,症状明显好转。

无独有偶。7月19日,赵女士因肿瘤侵犯腰椎神经,下肢剧烈疼痛入住市一医院骨科。在市一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市骨科学会主委廉凯带领下,石义华和手术团队成功对腰3椎体完整切除加钛笼内固定重建术,又一次创造了襄阳骨科治疗的新高地。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正术、脊椎肿瘤完整切除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扩大成形……一系列高精尖手术和技术在市一医院骨科熟练运用于临床,以前需要到上海、武汉治疗的病人,以及陕西、河南、荆门、随州、十堰等地病人,慕名纷纷来到市一医院骨科

“去年我主持开展的脊椎手术有700多台,全科共有1200多台,目前科室的诊疗水平在全省地市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努力我们一定会帮助更多病人守护脊柱健康。”石义华表示。

导管室既是“战壕”更是家

“神经导管室是实施脑血管开通和血管修补工作的,我们的团队是最团结、最讲奉献的。”市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佩洋博士如数家珍地说出一连串数字,验证了他的话。

连续两年,市一医院取栓量名列全省前列,2021年开展手术1500余台,急诊取栓300多台,多次在全国600家高级卒中中心中排前30名,最好成绩为2022年1月全国第11名。成绩的背后,是以周佩洋为核心的团队的辛苦付出。

为打造更加顺畅的“绿色通道”,实现所有环节无缝对接,神经内科专门选派两名卒中医生在急诊科24小时接诊,当有急诊预警,卒中医生便开始评判,协调全部环节,通知手术医生迅速到岗。病人到达医院后,卒中医生陪同病人挂号、检查,并与病人谈话,确保10分钟送达导管室,开展手术。“我们等病人,提高检查时间,缩短手术时间,病人的治疗效果就会更好。”周佩洋道出了原委。

“8岁男童,突然左侧肢体偏瘫2小时,请做好准备。”2021年9月29日下午1点40分,市一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绿色通道微信群拉响警报。20分钟后,童童被送到医院。

周佩洋立刻联系儿科,共同对血管评估时发现,童童右侧的大脑中动脉已全部堵塞,与成人非常相似。征得家属同意后,周佩洋带领团队实施了取栓手术。

二十多分钟后,童童的血管被成功打通。此次手术,不仅打破了团队取栓患者的最低年龄,更体现了神经内科团队不放弃、敢担当的职业精神。

2021年9月28日,周佩洋和手术团队一共开展了十几例手术,晚上9点时还有最后两台手术,大家都非常辛苦。这时,医生王璞、曹治华主动请缨:“我状态还不错,我上吧”……这些情景,周佩洋都镌刻在心里。

一手内镜“绝活”显真功

“从事内镜诊治工作26年,2021年这里完成2.6万例内镜检查。”工作间隙,市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老黄牛”周和荣副主任医师,讲述了他如何“一针止血”、精准夹掉癌变组织的神奇故事。

作为一名资深的内镜治疗医生,周和荣担负着消化内科一年逾200例的急诊内镜和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重任,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任劳任怨,练就了一手急诊止血的内镜“绝活”。急诊内镜止血,不但要有精湛的内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

2018年的一天,一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患者被紧急送到市一医院。当时,患者失血性休克,命悬一线,被紧急送往手术室。内镜中心启动急诊内镜止血,开通绿色通道。周和荣在镜下经过耐心仔细的反复冲洗,找到破裂出血的曲张静脉,精准地给予聚桂醇、组织胶三明治注射止血治疗,出血快速停止。经过输血、抗休克治疗后,病人生命体征逐渐恢复,转危为安。

内镜检查作为消化道早癌筛查的有效手段,对内镜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有判断早癌和识别早癌的技术和能力。

周和荣用它精湛的技术仔细地为患者进行胃肠镜检查、诊断和治疗,不落下一处角落,数十年来未发生一次错漏诊。

今年4月,40多岁的李女士来到消化内镜中心体检,做胃镜检查时,一位年轻的内镜医生发现李女士食管中段有一处直径约4mm的黏膜隆起,表面发红、粗糙,有少许渗血,不敢盲目取活检。

他赶紧请来经验丰富的周和荣医生。仔细观察可疑病灶后,周和荣非常清楚活检后可能出血的风险。为避免病人第二次痛苦,他精准地使用内镜钳除去隆起组织。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为患者提供了诊断和治疗依据。

周和荣检查时的胆大心细,对病变仔细的判断、精细的操作、精准的钳取,归结于他的高超镜技和执着的追求!病人和同事们都这样评价。

小小斑马鱼炼出科研新高地

每天,市一医院科研及对外交流办公室负责人段鹏博士都会去实验室看望他的“小宝贝”——用于科研的2万多条斑马鱼成鱼、幼鱼和胚胎。

现在,段鹏正带领博士团队,重点围绕省“323”攻坚行动,通过构建斑马鱼疾病模型,进行包括妇儿、骨科眼科等疾病模型构建和药物筛选,不育症非遗传因素致胚胎发育异常和子代出生缺陷等多项课题研究。他通过对妇产学、发育学、儿科学、男科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共享,实现科研融合。今年1至8月,段鹏带领科研团队已累计发表8篇SCI论文。

付出总有收获。一年多来,在段鹏的努力下,病理学、药学、妇产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和纳米医学等专业博士先后加入段鹏课题组,并正在产生虹吸效应。2021年,市一医院获批市级以上纵向科研经费约两百万元,比2020年增加两倍多。

湖北省帕金森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北省胎儿复杂畸形精准诊断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运动障碍疾病襄阳市重点实验室、基于人类疾病斑马鱼模型新药筛选襄阳市重点实验室先后落户市一医院……一项项成绩的背后,无不彰显了市一医院的科研实力和进步神速。段鹏也先后入选“襄阳市科技英才”和“湖北省公共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人才项目。

科研水平不仅代表市一医院医疗水平的高度,更代表未来发展的潜力。“我早已把科研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爱好。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团队将来一定会做得更好,我们也希望尽微薄之力助力我院高质量发展。”面对未来的发展,段鹏信心满满。

(原载2022年8月19日 《楚天快报》A08版)

更多我院平台扫码或搜索
公众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