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续航 我市脑卒中中心为患者开辟急救绿色通道

2022-06-17 00:00

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续航

——我市脑卒中中心为患者开辟急救绿色通道

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兴会 通讯员 龚波

“61岁男性患者,发现意识障碍1.5小时,既往高血压、房颤病史。神志浅昏迷,双侧瞳孔2.5mm……”6月14日7时30分许,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卒中中心微信群跳出了一条信息。此时,转运患者的救护车正在路上急驰。

10分钟后,救护车到达市第一人民医院,早已等候在急诊科门口的医护人员快速推着患者穿过绿色通道进入CT室检查。

几分钟后,检查结果出现在了该院神经内科急诊绿色通道微信群。紧接着,群内连续跳出三个“急诊预警”的提示。

很快,一场与时间赛跑、为生命续航的脑卒中手术紧急展开……

从120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到患者上手术台,并成功穿刺,仅用时30分钟。为患者实施取栓手术,并成功开通血管,只用时1小时。

“仅昨天一天,这样的手术我们就成功做了四台。”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佩洋说。

脑卒中俗称中风,发病急,病死率、致残率高,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且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

脑卒中发生后,如果救治及时,可极大降低致残、致死率,大大减轻患者家庭负担。而最佳的“黄金救治时间”是“3个1小时”:从患者发病到呼救时间小于1小时、院前运输时间小于1小时、入院到开始溶栓时间小于1小时。

然而,长期以来,因多种原因无法实现救治的“3个1小时”。

2017年,我市启动脑卒中中心建设,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相继建成脑卒中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获批成为国家综合卒中中心和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脑卒中中心建成后,依托完善的急救绿色通道体系、快速的信息传递系统、实力雄厚的救治团队,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优化救治流程,实现无缝链接,大大缩短了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治疗时间,提高了急救成功率,降低了致残率及死亡率。

“8岁男童,突然左侧肢体偏瘫2小时,请做好准备。”2021年9月29日13时40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绿色通道微信群拉响警报。14时左右,男童被送到该院。经诊断,男童右侧大脑中动脉已全部堵塞。征得男童家属同意后,医护人员立即为男童实施了取栓手术。经过20多分钟的抢救,男童的血管被成功打通,目前恢复良好。

据了解,该男童是目前湖北省取栓年龄最小的脑卒中患者。

“在脑卒中中心建成前,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周佩洋说,脑卒中中心建成后,医护人员深入社区,广泛宣传脑卒中快速识别方法和救治技术。患者发病后,能自主识别卒中,从上120救护车开始,信息就通过微信群传递到了脑卒中中心。

接到信息后,由多学科医护人员组成的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团队成员上岗待命,实现了从以前的“患者找医生”到现在的“医生等病人”。

2021年3月,为贯彻落实湖北省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要求,襄阳市卫健委建立了脑卒中防治中心。该中心落户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卒中防治中心办公室设在该院神经内科

翻开脑卒中防治中心的记录,数据亮眼:2021年,襄阳市为2000多名患者完成了溶栓手术,为500多名患者完成了取栓手术,全市静脉溶栓率近12%,远超全省7%的比例,位居全省地市级医院第一名。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市建立脑卒中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底前,全市各县(市、区)将至少建成一家符合国家标准的脑卒中中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设置基层脑卒中防治站,发挥基层医疗机构脑血管病防治“守门人”作用,加强急性脑血管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及时转运,联动区域各级脑卒中中心,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体系,力争到2030年将襄阳市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30%。

(原载《襄阳日报》2022年6月16日)

更多我院平台扫码或搜索
公众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