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晚报】反复腹痛、腹泻别忽视 当心患上“绿色癌症”

2022-05-23 00:00

护士正在为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治疗

□全媒体记者朱月皎 通讯员宁婧 梁俊华 韩翠文/摄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贪吃着凉、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从而造成拉肚子的症状十分常见,一般来说,去一两趟厕所,休息休息,补补液,症状就会有所缓解。但有一类人,他们一旦开始拉肚子,就会长期拉下去,同时还会有腹痛、呕吐、便血、体重减轻等症状,他们患上的正是“绿色癌症”。

什么是“绿色癌症”?哪些人容易得?确诊后如何治疗?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记者带你走进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认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绿色癌症”。

绿色癌症不是癌,但伴随终身

“‘绿色癌症’即炎症性肠病(IBD)。虽然名为癌症,但它不是癌症,而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许春梅说,因诊治复杂,病程长,反复发作,用药贵,难根治,已成为当代消化医学难题和社会问题,被称为“绿色癌症”。

炎症性肠病的两种常见类型为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去年10月,24岁的小伙小王,因腹痛、食欲差、乏力4月有余,且伴随体重进行性下降,来到市第一人医院就诊。经过胃镜、肠镜、小肠CT造影、查血等详细检查后,小王被确诊患上了克罗恩病。

对于这种疾病,小王闻所未闻。许春梅介绍,作为“绿色癌症”的一员,克罗恩病发病部位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发热、食欲不振、疲劳、贫血等,青少年患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而另一员——溃疡性结肠炎,通常发生在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复发与缓解交替出现,黏液脓血便是其典型症状,且常伴有腹痛、腹胀、排便次数增多、排便有紧迫感、里急后重感等。

二者相比,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中发病率更高一些。

许春梅表示,虽然IBD不是癌,但易致残,如出现梗阻、出血、脓肿、瘘管形成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病程长、病情重、病变广泛、未接受正规诊治的患者还会增加癌病的风险。

比癌症更磨人,专“盯”中青年

那么,哪些原因会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呢?许春梅表示,IBD是一种由基因与环境因素及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复杂疾病。虽然确切的致病因尚不清楚,但肠道微环境稳态失衡、免疫功能失调、环境变化或遗传因素都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为此,许春梅建议,市民要在生活中保持有规律的作息,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绿色癌症’比癌症更磨人。”许春梅表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该病无法治愈,患者会陷入“复发—缓解—复发”的“噩梦”中,不断循环,从而导致肠壁纤维化变硬、肠道功能越来越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而除了反复发作,患者还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许春梅表示,无论是UC还是CD,都有可能出现肠外合并症,会出现关节炎,口腔复发性溃疡,多发性结节性红斑,强直性脊柱炎,硬化性胆管炎,银屑病等,甚至会累及眼睛,出现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等,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IBD的发病高峰年龄为18岁-3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换句话说,“绿色癌症”爱“盯”中青年。为此,许春梅提醒广大市民,一旦出现了反复腹泻、腹痛且伴随发烧等症状,不要仗着年轻“硬扛”,一定要尽早去医院检查、就诊。

治疗炎症性肠病,粪菌移植来了

出院后的小王,如今在家中按照医生确立的治疗方案,进行生物制剂加肠内营养治疗,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目前,病情稳定。

许春梅表示,“绿色癌症”在治疗方面也非常棘手,治疗难度较大。患者通常需要终身用药。而对于合并有肠梗阻、肠内外瘘、穿孔、大出血、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的,以及药物不能缓解的患者,通常还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IBD患者,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医生要根据症状、病程进行评估。”许春梅说,目前治疗IBD的药物主要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基于肠道微生物在IBD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近年来,新型的“粪菌移植”治疗手段也开始应用到临床。许春梅表示,所谓粪菌移植,是将筛选的健康人群的粪便悬浊液导入患病人群的肠道中,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数量、保持平衡,以及恢复肠壁屏障功能这三种机制来起到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作用,帮助患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

目前,该技术即将在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开展,“本地的IBD病友以后可以足不出‘市’,就能得到全面、规范的治疗。”许春梅说。

更多我院平台扫码或搜索
公众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