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护理硬核技术之五】床边超声精准引导穿刺 开通疑难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
2025-05-14 09:18管理员
双人配合床边超声引导穿刺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
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龚波 姜莹 刘晓东 文/图
近日,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65岁的尿毒症患者周女士正接受一项创新治疗:专科护士手持超声探头精准定位,屏幕上清晰显示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的三维影像,随着0.5毫米微调穿刺针角度,一次性成功建立透析通路。这项被称为“超声导航穿刺”的创新技术,已累计服务2000余名透析患者,将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72%,其中疑难病例穿刺成功率保持在98.6%的高水平。
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质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透析室专科护理团队紧跟专业发展步伐,不断探索与创新,成功开展了床边超声引导穿刺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技术,为血管条件特殊的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
通路难题 挑战重重
血液透析患者需长期依赖血管通路维系生命,而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首选血管通路,其维护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长期穿刺导致的问题不断涌现,加之血管资源不可再生、数量有限,对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如何最大限度延长患者血管通路使用寿命,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成为摆在血透室医务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内瘘成熟一般需要4—6周,初期血管内压高、脆性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出血、血肿、内瘘失功、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者因自身血管条件差、年老体弱、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原因,导致动脉血流量低、静脉扩张不良以及血管狭窄,穿刺难度大大增加。反复穿刺不仅会造成血管壁机械性损伤,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让患者承受巨大痛苦,也对护士的穿刺技术和抗压能力构成极大挑战。
超声引导绘制血管穿刺规划图。
创新技术 破解困局
面对挑战,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透析室专科护理团队迎难而上,建立了血管通路小组,开展了血管通路筛查评估及穿刺规划工作。团队成员精诚协作、互相配合,面向襄阳地区广大透析肾友,已为2000多名患者完成了筛查,发现并解决了众多通路问题。
从术前评估到手术方案制定,从术后护理到血管通路的使用维护,团队均制定了一整套规范的制度流程和应急预案。对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团队采用床边超声引导穿刺技术,保护患者血管,大大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了血管通路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痛苦,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例疑难动静脉内瘘超声评估血管图。
实例见证 成效显著
以周女士为例,该患者是一位尿毒症患者,自发病以来,每周要进行三次血液透析。因内瘘有近一个月但不成熟,未达到穿刺条件,只能采用颈静脉临时导管进行透析治疗。然而,导管使用时间过长加上疾病等因素,导致导管血流不畅以及周边皮肤感染,影响了透析效果,加重了病情,常规治疗陷入困境。
血管通路团队了解周女士的情况后,再次评估其血管情况,采用新技术——床边超声引导下透析用留置针内瘘穿刺技术,顺利完成穿刺,并在后续的10次穿刺过程中也保持了高成功率。团队还为她绘制了血管穿刺规划图,建立了信息化病历,告知了具体穿刺计划,为后续穿刺提供了依据,使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通路护士就是这条“生命线”的“侦察兵”。他们及时发现通路存在的潜在隐患,并给予及时干预,与通路医生形成问题管理、解决的闭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专科护理团队一直秉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在现有技术水平上不断精益求精,持续提升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守护“生命线”的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