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院史之四|矢志不渝为病患 终生不嫁献医学

2022-10-28 15:12管理员

从1948年8月樊城朝圣门关帝庙(现朝阳路康健大厦)内的大众医院开始,70余载历史画卷舒展开来,传承与坚守、光荣与梦想、执着与付出、创新与发展,“人民医院 服务人民”的服务理念薪火相传。

今天我们刊载《话说院史之四|矢志不渝为病患 终生不嫁献医学》,让我们一起重温院史,汲取力量,再谱华章。

历史不会忘记,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有这样几位创建襄阳最早的妇产科的老专家,她们行医一生,仁心不改,献身人民医学事业。她们有慈母般的心肠,守护一方母婴健康,用一双充满力量和温暖的手托起一个个新生命,为千万家庭带来幸福。有的早已离我们而去,但她们的故事历经岁月而光芒更盛。

【建院初期来院工作的医务工作者   左一:李荣光(1934年生),左二:何秀玲(1934年生),中间:沈继洲(1933年生),右二:陈桂芳(1933年生),右一:杜学均(1934年生)拍摄于2022年6月30日】

1、黄瑾保产院

2022年6月15日,时任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健讲述母亲董淑珍老师的从医故事。母亲虽然离开他有30多年了,但回忆起老人家那段峥嵘岁月时,总让他眼噙泪花。

董淑珍是黄瑾保产院创建人黄瑾的一名学生。后来,该院并入到大众医院(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创建时名称),她始终从事妇产科工作。在产房里,她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每天都在医院里忙碌,一生献给了心爱的妇产科事业。在王健的印象中,母亲总是起早贪黑地工作、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孕产妇的围产死亡率非常高,大多数女性选择在家分娩,有条件的请个接生婆,将脐带一剪算完事,没有消毒设备,没有助产士,更没有专业的医生,产妇的性命往往是听天由命。

1930年,泥咀(现卧龙镇)人黄瑾女士,从上海助产士学校毕业,回到襄阳,在樊城前街福音堂隔壁私人开设保产院,当时有两间房屋,实行新法接生,结束襄樊只有接生婆接生的历史。据王健听母亲董淑珍讲述,当时还有李清秀和王先生也是从外地学成归来,来到保产院从事妇产专业工作。

1935年,黄瑾保产院迁至樊城麻鞋弯,1939年被日本飞机炸毁。随后,黄瑾又在樊城磁器街新建一栋房屋作为医院,设病床8张,有助产士沈继洲、董淑珍、黄国蕴、黄俊英、李文英、李清秀和工人张玉珍,黄瑾自任院长兼医生。门诊接诊妇产科儿科病人。有产钳和胎头吸引器等器械。1952年,襄樊市人民医院接收黄瑾保产院,继续开展妇产科业务,当时无专科医生和固定病床,产妇分娩都在家中,护士长潘秋月常到产妇家中接生。

【左:张志群(1933年生),右:江德雁(1935年生) 拍摄于2022年6月22日】

据建院元老张志群、江德雁回忆,产科医生经常被产妇家属拉着板车接送到家里,一方面医院里的病床有限,另一方面,这样也可以节省时间帮助产妇顺利生产。

 

2、襄樊市妇产科病院

据熊德云《从医岁月》一书记载,1953年8月,方济医院(前身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开办的施药所,创办于1929年,百姓习惯称之为“天主堂施药局”,坐落在樊城定中门)由于是私营医院,员工的工资福利和工作都得不到保证,政府实行接收,接收后员工享受革命干部待遇,按劳分配,医院接收后改名为襄樊市妇产科病院,任命胡文杰为该院院长。调进妇产科医生黄瑾,助产士李清秀、李文英、沈继洲、黄国蕴、董淑珍、徐为伦、季素凤、邓素芳等九人,共同建立妇产科病院。全院开放床位40张,其中妇产床15张,病床25张。成立妇产科病房和妇产科门诊诊断室,均由黄瑾医生接管。

同年9月1日,妇产科门诊和病房正式开放,接受妇产科病人。该科医生一人,助产士一人。黄瑾与熊德云双方合作很好,常协助熊德云抢救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颅内出血以及孕妇产后子痫等重危病人,抢救都取得满意效果。

(年轻时的沈继洲老师做手术)

当时,董淑珍和沈继洲为助产士,不仅要协助黄瑾完成孕妇分娩工作,还要为病人炖鸡汤、熬药。由于助产士少产妇多,一次董淑珍在半夜观察产妇产程时,趴在产妇大腿上就睡着了。她们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一切工作亲力亲为。之后董淑珍出去读书进修,回来后任内科医生。

1963年脑膜炎爆发流行,董淑珍刚生产完,还在哺乳期,为了不耽误工作,家人每天把孩子送到医院,董淑珍忙完工作在医院哺乳,条件十分艰苦。后来董淑珍参与创建襄阳市妇幼保健院,任书记、院长,1985年退休,1990年去世。

据《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志1949-2009》一书记载,1953年,方济医院被政府接管后成立襄樊市妇产病院(隶属襄樊市人民医院),才有专科医生和器械。1955年3月,妇产病院撤销后合并到医院本部,正式成立妇产科,内设产房、待产室、婴儿室,有万能产床1张及全套助产器械,开设病床39张。

(沈继洲老师伏案工作 拍摄于1983年春)

变化的是科室名称,永远不变的是使命。今年89岁的医院妇产科老专家、建院元老之一的沈继洲,亲眼见证了医院和妇产科的巨变。从最初黄瑾的学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沈继洲从助产士成长为医生,1973年出任妇产科副主任,1988年退休,随后返聘到妇产科门诊、体检中心工作,发挥余热,直至2012年,回家颐养天年,不再从事医疗工作。

(沈继洲老师 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

 

3、三位襄阳的“林巧稚”

沈继洲老师回忆,在她14岁那年,正在岘北中学读书,母亲通过一位熟人介绍,让她来到黄瑾保产院,成为黄瑾的一名徒弟。因为黄瑾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妇产科业务技术娴熟,是当时襄阳有名的专业助产士。

【1955年10月30日沈继洲老师(第二排中间)赴省学习】

(第二排中间:沈继洲老师 拍摄于1957年春季运动会)

(左一:沈继洲老师 拍摄于1959年7月21日)

在当时人的心目中,黄瑾和她的徒弟们,不仅是新时代知识分子,还是为人师表、处事谦和、才华出众的读书人,更是一个个医术高明的医者,非常令人仰慕和尊重,所以称她们为“先生”。

沈继洲说,她们中间的黄瑾、李文英、李清秀,虽然生在旧社会,但她们成长在新时代,思想很先进,属于典型的进步女青年,爱学习、爱工作、爱钻研,从穿戴到举止与时代同步。1958年至1959年,医院选派沈继洲到武汉市助产学校深造。学成归来,她又将学到的妇产科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同事们。

“李文英、李清秀没有像黄瑾那样到上海求学,但她们都有一定的文化,也曾受过专业的医学教育,工作能力较强。”沈继洲回忆,她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天都和病人在一起,很少有休息的时间。黄瑾、李文英、李清秀亲眼目睹产妇们分娩时的痛苦,特别是有的产妇难产时的意外,给她们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最重要的是,作为当时进步青年,一心扑在工作上,心中唯有病人,没有自己,年轻时错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最终这三位妇产科女医生也就耽误了自己的终生大事,将一生献给了自己心爱的妇产事业,成了襄阳的“林巧稚”。

(李荣光老师 拍摄于2022年6月30日)

据1954年到襄樊市人民医院工作的李荣光老师回忆,“像这样的女医生在我们医院还有很多。”合并到襄樊市人民医院的方济医院,前身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开办的施药所,当时医院里也有修女负责护理工作,印象较深的有金修女、贾修女、罗修女、卢修女等,虽然早已融入了社会,但她们终身未嫁,将一生奉献给了医疗护理事业。

 

 

4、一位产妇两条生命

“对于妇产科的医护人员而言,在这里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从走进病房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天工作的开始。”2022年6月30日,何秀玲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她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的故事。

1958年,24岁的何秀玲考到襄樊市人民医院的附属护校,由于当时在班上年纪最大,还要担任班上的司务长。1960年,何秀玲分配到医院当助产士。

从50年代起,医院每年选派部分业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1979年,何秀玲前往协和医院妇产科进修半年,学习病房管理、消毒隔离、婴儿抢救等妇科业务技能。何秀玲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进修时一直勤奋苦学。

(何秀玲老师 拍摄于2022年6月30日)

何秀玲回忆,这段学习经历自己收获颇丰。以前婴儿呛奶通常是拍拍背,或者是用一些药物将呕吐物排出,很容易有生命危险。在学习过程中,何秀玲发现,协和医院妇产科的医护人员把细小的一次性无菌导尿管从婴儿口腔插到气管内,当做吸痰器,将溢出的奶汁和呕吐物全部吸出,孩子逐渐恢复正常哭闹,呼吸也慢慢顺畅,皮肤也逐渐红润起来,这种方法既能快速缓解婴儿的不适,又能减少药物的使用。

何秀玲说,在当时医院的消毒隔离监督和检查制度还不完善,通过在协和医院进修学习,加强了消毒隔离观念,学习归来后也将这一制度应用于我院。每周科室用PP粉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一次,如果遇到危重症病人,救治完后立即消毒熏蒸。由于刚出生的婴儿抵抗力较低,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妇产科备有50个棕色合剂的药瓶使用完后当做奶瓶,用蒸锅消毒空瓶、奶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襄樊市人民医院的妇产科在全市首屈一指,县市基层医院都前来参观学习,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那时,何秀玲担任护士长期间,不仅要抓科室日常工作,还要负责党建工作。何秀玲回忆那段时间生活上也是最艰难的,婆婆偏瘫,老公轻微中风,她工作生活两头都要兼顾,这并没有影响科室的工作开展。无论天气如何,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病人需要,她都随叫随到,从不耽搁。虽然何秀玲是护士长,但是她依旧参加夜班值班,工作没有定时,经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

何秀玲还是一名带教老师,何秀玲在学生们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遵循“放手不放眼”的原则,将自己多年在妇产科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做到精心指教。部队桥梁厂姓张女学生来医院实习给何秀玲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部队桥梁厂医院当时无妇产科,这名女学生由内科转为产科,安排在我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妇产科学习,何秀玲把抢救危重患者、产妇、婴儿以及如何掌握产程等知识要点详细地总结在本子上,让学生熟练掌握,同时与实操相结合,原本三个月的进修学习,这名女生一直在医院学习了半年多,舍不得离开。何秀玲说:“只有基础掌握牢固,才能长远发展,才是对病人负责。从事妇产科专业,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手术技能,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能对产程进行准确判断和果断干预。每名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会在他们之间分享彼此的经验,让他们取长补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妇产科的“传帮带”,也形成了难得的优良传统。

1991年,57岁的何秀玲退休。从医34年来,何秀玲在工作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差错,经手的产妇也没有发生过医疗事故。她对农村来的病人尤其重视,在出院时反复交代如何对婴儿进行脐带处理以及产妇的照料。采访时,何秀玲老人反复说:“当一名医生,我就是想着要对病人好,要为人民服务”。

 

妇产科的医护人员是迎接新生命的天使,也是女人一生中艰难与幸福时最亲密的伙伴,更是最接近爱与生命本质的人。无数婴儿在这里诞生,给千万家庭带来满满的幸福。

双手托举新生命,唯有大爱济苍生。黄瑾保产院、襄樊市妇产科病院,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最早的班底。从黄瑾、董淑珍、三位襄阳的“林巧稚”再到沈继洲、何秀玲等一批参与医院妇产科创建与发展的专家们身上不难发现,是她们开创了襄阳最早的妇产科事业。她们没有惊涛骇浪的壮举,惟有默默无闻的付出。她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特质,那就是时刻牢记最初创建大众医院时“人民医院、服务人民”的初心与使命,牺牲自己的幸福,矢志不渝的献身医学事业,认真履行“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的服务承诺,保障母婴安全,守护母子健康,努力奔跑在追梦的路上。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一直都在您身边,守护生命,静待花开。

 

未完待续......

 

编辑:宁婧

审稿:龚波

监制:邢利民

策划:廉凯

更多我院平台扫码或搜索
公众号
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