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 科室动态详细

【健康科普】血栓性疾病不可怕,血小板功能检测来帮忙

2023-07-21 11:17管理员

【本网讯】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基本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继发的血栓形成和栓塞,而血栓性疾病是涉及临床各科的一大类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在全世界已成为人口死亡与致残的第一位原因,呈发病年龄低龄化,逐年上升的趋势,故血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血小板是血栓形成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这类疾病治疗和预防的最重要及最主要的措施。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处于静止状态,分散在血液系统中。当血管壁破裂,血小板转化为激活状态,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成团即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一个重要的生理特性,是血小板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的中心环节,临床上可用多种诱导剂来诱导血小板聚集达到止血的目的,而抗血小板的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正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

目前,血栓诊断的金标准是血管造影,病人往往在出现症状或者中后期才被发现和诊断。针对此类病患,临床选择在疾病高危期即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抗凝药物、溶栓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当已经形成血栓,首选介入治疗,但术后仍需服用半年至一年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说,抗血小板治疗是抗血栓的基石。但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若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残余血小板反应性仍较高,即血小板聚集抑制不足,血栓风险高。相反,若经抗血小板治疗后,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过多,则增加出血风险。如何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满足临床需求,给临床及患者提供更好的检验服务,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开展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用于评估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并据此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项检测应用全自动血小板多功能分析仪,采用细胞流式微孔法,通过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即仪器通过自动地对全血样本聚集前、聚集过程中及聚集后的血小板颗粒连续计数,对诱聚剂诱导聚集前和聚集后的血小板计数分析。血小板功能检测方便、快捷,全血上机,全自动操作,5分钟出结果,检测应用的全自动分析仪具备完善的质控体系和校准系统,能准确度、精密度满足临床要求,同时该检测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PLT大于50),检查结果清晰、直接的反应患者的用药状态。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

1、常规筛检:应作为中老年人患者常规的检测项目,筛查血栓/出血风险和指导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特别是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当合并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易栓”诱因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高反应性对提前预防意义更大。)

2、用药监测:可帮助医师针对不同患者选择恰当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和剂量,实现精准化合理、安全用药,避免及减少抗血小板治疗不当导致的出血及血栓风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能直接反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板药物的疗效监测。)

3、血栓风险评估:一般患者血小板功能偏高血栓风险较高;多个检测结果都偏高,相应发生血栓风险加大;对于高风险患者及脑梗、心梗治疗高风险期单一血小板受体功能过高也可导致血栓发生;而往往多项目血小板功能指标偏低发生出血风险加大

4、出血风险评估:血小板功能检测结合凝血功能、血常规及纤溶功能检测有助于全面、准确分析判断血栓或出血风险;在手术前、后及产妇血栓/出血风险评价防范、成份输血质量监测、血小板功能疾病诊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当存在皮肤、黏膜的出血(淤血、瘀斑)时,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能完善相关项目筛查。)

    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是血小板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的中心环节,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是目前常用的血小板功能体外诊断试验,其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方晓露)

更多我院平台扫码或搜索
公众号
互联网医院